清晨金顶配资,阳光透过江门市社会福利院的玻璃窗,洒在“95后”护理员伍诗华的身上,她正俯身轻柔地为一位老人整理被角。
7年前,年仅21岁的伍诗华在妈妈的引领和鼓励下投身养老护理行业;如今,她已成为江门市社会福利院临终关怀团队的骨干,用专业与温情陪伴每一位长者。
在这里,她为癌症晚期老人煲过最后一碗汤,教八旬长者跳过网络流行的手势舞,甚至让90多岁的老爷爷第一次摸到了摩托机车把手……
当同龄人在追逐都市繁华时,她选择陪伴福利院的长者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用7年时光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内涵,更用心灵陪伴为长者点亮生命最后一缕微光。
伍诗华。南方+记者 任龙 摄

妈妈引路:福利院来了“95后”
1997年出生的伍诗华,祖籍江门台山,母亲是江门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老护工。
“以前我们家住在福利院附近,小时候我经常去福利院找妈妈。”伍诗华回忆,每次去福利院,她都会跟在妈妈后面,“看妈妈和长者们打招呼、照顾他们,没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会继承妈妈的衣钵”。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8年。当时,21岁的伍诗华刚从一家奶茶店辞职,整日无所事事,感觉“十分迷茫”。“那时候沉不下心,不知道该干什么,妈妈问我要不要来福利院工作,就想先去看看。”伍诗华说。
来到江门市社会福利院,伍诗华看到一个个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和妈妈互动,这份温情深深触动了她,她决定“留下来试试”。
然而,她的决定却遭到父亲反对,一方面父亲心疼女儿,“妈妈就是护工,工作十分辛苦”,另一方面,女儿“学的又不是护理专业,干嘛要做护工呢?”
面对父亲的不理解,伍诗华并未退却。在她看来,养老院这么多护理员,包括妈妈在内,大部分不是护理专业出身,“既然别人都能做,为什么我不可以试试?”
带着这份坚持,2018年,她正式入职江门市社会福利院,成为当时院里最年轻的一名护理员。
伍诗华为老人按摩护理。受访者供图
“福利院来了‘95后’护理员……”伍诗华的加入,宛如一片即将干枯的森林中突然冒出了一颗新芽,福利院的老人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位新来的小姑娘。

打破沉闷:带长者“潮玩”晚年生活金顶配资
初入江门市社会福利院,在妈妈和前辈们的带领下,伍诗华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合格护理员:晨间查房、擦浴更衣、处理卫生、送餐喂饭……
面对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她事无巨细地照料,很快赢得每一位老人的好感。
日常照料中,她像家人一样关怀、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老人。一次,她在护理其他楼层时偶然结识了陈伯伯。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与她一见如故,每次见面都能聊上许久。
平日里,陈伯伯常像对待亲孙女一样,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故事,伍诗华则耐心倾听。
后来,伍诗华调离原楼层,两人仍保持联系——逢年过节互致问候,陈伯伯会特意打电话叫她过去聊天。这种跨越年龄的友谊,成为伍诗华坚持工作的动力之一。
伍诗华带长者们学手势舞。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老人们感受新鲜事物,伍诗华常与他们分享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她教长者们跳网络流行的“手势舞”,还特意点奶茶让他们尝试。“有的老人喝到奶茶后眼睛都亮了,问我‘这是什么甜水?’”她笑着回忆。
一名八旬老人甚至学着用智能手机点外卖,每天兴致勃勃地询问她:“今天吃什么?”这些互动打破了养老院的沉闷,让长者们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伍诗华护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但她的职业选择仍有人表示不解。在人们的印象中,护理员多是年纪较大的女性,很少有年轻人从事这份工作。也有人认为,护理员无非就是一份端水端饭、伺候人的工作。
面对不理解,伍诗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作出一些改变。
“年轻是优势,专业是根本。”工作之余,她主动学习护理技能,考取高级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资格,并荣获2021年养老护理服务技能一等奖、2022年“南粤家政”比赛三等奖等荣誉,成为江门市社会福利院照护团队中的年轻骨干。
近两年,在伍诗华的带动下,不少年轻力量加入江门市福利院照护队伍。“前两年,我把朋友也拉来这里工作,现在我不是最年轻的护理员了,已经有‘00后’和‘05后’了。”伍诗华笑道。

心灵相伴:点亮长者“最后心愿”
2021年,伍诗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新挑战,她的工作岗位从普通护理岗调整到临终护理岗。
近四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员,但作为一名仅25岁的年轻人,她能否扛起临终护理的重任?
伍诗华护理临终长者。南方+记者 任龙 摄
“临终长者的护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岗位,需要直面老人的离世问题,院里找过其他人,很多人表示拒绝,征求诗华的意见时,她很爽快地答应了。”在江门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段湘看来,伍诗华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女孩,积极主动、热爱学习,适应能力非常强。
江门市社会福利院医院2楼,是临终长者的最后一站,也是伍诗华每天工作的地方。刚到新岗位,她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好在有师傅带着,一点点学。
在老人们眼里,她像一只百灵鸟。在院区,她似乎每天都活力满满,跟每位长者打招呼,检查身体情况,轻柔地问候他们、陪伴他们,接待家属探访……
慢慢地,她突破传统“家属探望”模式,从老人需求出发,努力点亮他们生命最后的微光。
一位癌症晚期的奶奶因疼痛吃不下东西,身体非常虚弱。她和奶奶的家人沟通,得知这位奶奶生前喜欢喝汤,她立刻建议家属给奶奶煲一煲她最爱喝的汤。
那天傍晚,当家人送来热气腾腾的靓汤,奶奶久违地打起了精神,一个人喝完了一煲汤。两个小时后,奶奶安详地离开了世界。
生死学研究先驱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她的著作《直到最后一课》中说:“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需要止痛的话,递上的不是止痛药,而是他最喜爱的葡萄酒或者自家熬制的肉羹。”她并非否定药物,而是提醒护理人员给临终者更多关怀。这正是伍诗华努力的方向。
工作之余,伍诗华是一名机车运动达人。受访者供图
“我很怕黑,但不怕死亡,能陪他们走好最后一程,是这份工作的意义。”伍诗华说。
每日下班后,伍诗华也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释放压抑的情绪,“与家人享受美食,和玩机车的朋友们一起喝咖啡,福利院也会给我们安排心理咨询和瑜伽课,让我们以最好的状态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夜幕降临,伍诗华骑着机车穿行在江门的街道上,风吹过脸庞,仿佛带走了一天的疲惫。正如福利院的老人们教会她的——活着,勇敢尝试;离别,温柔以待。
在养老护理这条路上,伍诗华和她的同伴用青春热忱,为“夕阳红”注入朝阳般的活力,让生命的谢幕如晚霞般绚烂而温暖。
编者按
近年来,江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涌现出一批敬老先锋。他们中,有坚守敬老一线数十载的“资深前辈”,有带着专业技能投身养老事业的“青年骨干”,有满怀信心踏入养老行业的“奋进新人”……他们接续奋斗,展现江门养老产业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善养”的蓬勃势头。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全国第16个“敬老月”之际,江门市民政局联合南方+江门频道推出《侨乡敬老先锋》系列报道,聚焦江门养老服务一线的温暖力量,讲述孝亲敬老侨乡故事,为共建老年友好社会凝心聚力。
南方+记者 任龙 通讯员 江民宣
◎相关链接
守护银龄30载,老人亲切地喊他“科哥” |侨乡敬老先锋
从大学生到护理能手金顶配资,她为长者筑起第二个家|侨乡敬老先锋
鸿满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