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录制30秒视频,即可实现专科医生级斜视自动测量——10月23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徐枫教授团队研发的“斜视数字量尺(DRS)”,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EJM AI》,并授权3项发明专利。
该技术不仅破解儿童斜视“筛查难、确诊晚”困境,还让基层医生告别“技术门槛高、培训久”难题,目前已在云南凤庆、广东新兴等地落地,完成超4万名儿童筛查。

传统筛查“老大难”:
技术门槛高、患者跑断腿
斜视是儿童视力发育期常见眼病,发病率达3%—5%,若在视觉发育期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终身弱视、立体视觉丧失——患者看3D电影如看2D,上下楼梯都需小心翼翼。长期以来,斜视筛查卡在“两道坎”,让医患双方苦不堪言。
对患者家庭,“跑远路、耗成本、易漏诊”是核心痛点。传统筛查需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用三棱镜等光学设备手工测量,耗时久:新手医生查1名患者需半小时以上,熟练专家也得10多分钟。“患者常需赴大城市三甲医院检查,且就医等待时间长。”中山眼科中心斜视与弱视科主治医师汪瑞昕指出,更揪心的是,传统检查易漏诊“时斜时不斜”的间歇性斜视,这类患者占门诊斜视病例50%以上,往往等外观明显才就医哈福配资,错过最佳治疗期。
对基层医生而言,“缺设备、缺经验”让筛查“不敢碰”。中山眼科中心斜视与弱视科主任、主任医师余新平坦言,基层医生需培训数年才能熟练掌握传统技术,导致“大医院号源紧张,基层医院无法开展”的失衡局面。
手机变“检测仪”:
患者省心、医生省力
为让筛查工具既“轻”又“准”,团队将复杂斜视测量技术“装进”手机,DRS直击医患核心痛点。
余新平介绍,对患者家庭,三大优势直观可见:一是无需跑远路,校医、村医用手机就能初筛;二是结果精准,经中山眼科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和深圳市眼科医院多中心验证,DRS与斜视诊断“金标准”——“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对比,一致性达98%,还能清晰区分“隐性斜视”与“显性斜视”,错漏率极低;三是随访便捷,家长在家录视频即可,无需频繁带孩子就医。
对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DRS是“贴心助手”:一是降低门槛,基层医生、志愿者经短期培训就能高效操作;二是效率翻倍,云南凤庆县筛查中,团队22天便完成近2万名儿童检查;三是形成安全闭环,AI初筛结果传至远程会诊平台,由大医院专家复核,阳性病例同步通知家长与学校,实现“筛查—诊断—干预—随访”全流程追踪。“相当于AI先把关、专家再兜底,能放心开展筛查。”汪瑞昕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DRS还解决“数据隐私”顾虑。它升级应用中山眼科中心此前研发的“数字面罩”技术,通过眼面部3D重建,保留诊断所需眼部信息的同时,自动隐藏孩子身份特征。“相当于给数据装了‘保险箱’,家长无需担心隐私泄露。”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杨雅涵解释。
基层落地见实效:
科技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在凤庆、新兴两地,DRS的“便民性”从纸面上落到实处。通过“智能手机+AI+远程会诊”模式,筛查出问题的孩子在县医院就能完成后续治疗。凤庆县一对兄妹便是受益者:DRS筛查发现异常后,经专家远程复核确诊,在家门口医院完成手术,如今看物清晰,也敢抬头笑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山里娃能享受到和省城一样的诊疗服务。”凤庆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李春光感慨道。
清华大学徐枫教授表示,此次“医工交叉”成功,是临床真问题与技术硬实力的融合,启示未来科研需打破学科壁垒,以“共生式”创新解决重大健康需求。
“智能手机是最普及的终端,把它变成‘医疗工具’,就能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透露,团队早年间便开启智能手机参与眼健康医疗体系的探索,并率先提出“新型三级诊疗模式”:居民以轻便手机为终端完成初筛,疑似病例转诊至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确诊患者再转诊至大医院,以期节约医疗资源,又提升医疗可及性。此次“斜视数字量尺(DRS)”的研发成果,正是该眼健康医疗体系研究的关键一步,团队希望其能真正惠及广大群众,让更多眼病患者“少跑腿、少花钱”。
采写/摄影/剪辑:南方+记者 张梓望
通讯员 邰梦云哈福配资
鸿满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